书法伴我成长
众所周知,我的故乡――通渭,是全国闻名的书画艺术之乡。素有:“家中无字画,不是通渭人”之说。著名作家贾平凹也在他的散文《通渭人家》中说:“通渭人处处表现着他们精神的高贵,你可以一个大字不识,但中堂上不能不挂字画……”“书法”在日本称之为“书道”,在韩国被称为“书艺”。而我也在浓厚的书画艺术氛围下与书法结下了不解之缘。可谁能想到,曾经的我却差点与书法这门艺术擦肩而过。
七岁时,看着姑父这名忠实的“书法爱好者”行云流水的作品,我不禁也央求着姑父教我练字。起初,幼稚的我攥着一支小毛笔在纸上涂涂抹抹,只是抱着一种“好玩”的心态来满足我的兴趣。时间长了,我就对写毛笔字有了一丝厌倦,想不明白那些书法家们为何要提着笨重的毛笔来写字。练习书法的枯躁与无味,更是让我打起了“退堂鼓”。很长一段时间里,我对写毛笔字是不沾不碰。
有一次,妈妈带我去新华书店买资料,恰巧有位老爷爷领着个小男孩向店主询问道:“有字帖吗?给娃买本,什么颜真卿,柳公权都行,只要娃爱练。”听了老爷爷的话,妈妈望了望我,长叹了口气,似在自语,又似在对我说:“唉,我真羡慕人家那孩子,妈妈真想给你买本字帖,但对你来说一丝用处都没有啊!”听了妈妈的话,我羞愧得满脸通红,一时语塞了。心想:真的不能这么半途而废,我一定要重拾对书法这门艺术的兴趣!之后,我把这个想法告诉了妈妈,妈妈语重心长地说道:“孩子,不管做什么事都是要吃苦头的,只要是你认准了的事,不管春夏秋冬,严寒酷暑,你都得坚持不懈地去做!”
我决心好好练写毛笔字,为了支持我,妈妈四处奔波寻找优秀的书法教师。在姑父的推荐下,我正式拜在王元老师门下,虚心学习书法。从而得知:“书法是由精妙的点画和劲道的线条,按照一定的规则组构成的汉字。”也知道了字中对比的:大小,方圆,曲直,轻重等等,更清楚了“背明白诗,懂明白理,写明白字,做明白人”的含义。
苦练两年之后,我的毛笔字得到了王老师的认可,也便练习着写作品。刚一开始,我就被“作品”一词的工序彻底地冲昏了头脑。第一步:选好纸。这一步骤其实也没那么简单。由于刚训练,不知道纸张的分类、大小、生熟,只是随意挑选,没想到拿了张熟宣(墨印程度较大的一种宣纸)来写,结果满纸给墨印了,真是太邋遢了。第二步:打格子。这要算是有一定难程度的工序了。首先要测量纸的长度,然后打外框,再精准计算框中格子的度数,最后用笔打出来才算完成。第一次打格子时,由于没算好尺寸,打了四个小时也没完成,还是妈妈帮了我一把才打完的,那时已经是半夜12点了。第三步:动笔写。这就是三步工序中最难的了。虽然每一笔,每一个字我都认认真真地写,但还是不尽人意,要么一个点画颤颤巍巍,要么就是一个线条抖抖刷刷。可我记着老师的教诲,明白妈妈的期盼,一遍又一遍地写,不厌其烦地练……
久而久之,写作品成了我练书法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,我也好多次捧着作品上交给老师点评。
经过不懈的努力,以后的书法大赛上,我都投去作品稿,拿到了可贵的大赛证书。其间老师的鼓励、家人的支持,更是让我在练习书法之路上如沐春光,倍感温暖。
我爱书法,它既是通渭人的骄傲,也是我知心的成长伙伴!
声明: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,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,均为采集网络资源。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,可联系本站删除。